“首个订单成功交付,初战告捷,继续努力。”5月26日,一向低调的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授、陕西埃恩束能碳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束能碳基)创始人赵玉清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并配上了自己在产品装车发运现场的照片。
(相关资料图)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赵加油!”“制膜‘神器’终于进入‘江湖’,为赵老师点赞。”“祝贺赵老师,有任何需要请与我们的科技经纪人联系。”一时间,赵玉清的朋友圈火了起来,老同事、学生、企业驻地政府工作人员等纷纷留言、点赞,为这位72岁高龄的创业者加油鼓劲。
一门心思打造的“倚天剑”
赵玉清研究了半辈子的技术究竟是什么?为何被学生称为制膜“神器”?对此,赵玉清进行了“科普”:“我们的关键技术叫‘离子束非晶碳基超硬薄膜技术’。碳基超硬薄膜是一种在微观结构上含有金刚石成分的涂层,构成元素为碳。金刚石含量越高,薄膜的性能越高。我们通过离子束调控技术,能够制备金刚石含量超过85%的碳基超硬薄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际上碳基超硬薄膜金刚石含量能达到80%以上,国内绝大多数产品在50%以下。“要制备金刚石含量高的薄膜,工艺和装置缺一不可,软硬件都要达标。”赵玉清说,“和航天器有发射窗口一样,制备碳基超硬薄膜也有一个狭窄的‘能量和密度窗口’,只有确保工艺参数在窗口内精确、稳定运行,才能实现高品质薄膜制备。”
赵玉清介绍镀膜刀具产品相关情况。
赵玉清介绍,他和团队基于在电子束和离子束、电磁场等领域20余年的积累,研发出了能够抓住“能量和密度窗口”的生产装置并逐步升级完善。目前,束能碳基能够生产国际先进水平的碳基超硬薄膜,并可以在常温下将其大面积镀在金属、陶瓷和介电材料等基体上,硬度、摩擦系数、耐腐蚀性、使用寿命等指标优异,在切削刀具、电子工业、光学器件、医疗、新能源等领域应用前景广泛。
以切削刀具为例,现在普遍使用的裸刀或者传统镀膜刀具,使用一段时间后刀刃锋利度和光洁度就会下降,无法保证产品加工质量和效率,必须更换新刀具,增加了生产成本。而束能碳基在为刀具镀上300纳米至500纳米厚度的碳基超硬薄膜后,不仅大幅延长了刀具使用寿命,使用时其加工精度也明显提升,性价比极高。
“有学生说我们在打造‘倚天剑’‘屠龙刀’。像用于汽车发动机、航空航天产品精密加工的高端刀具,相同的加工量,传统的刀具需要消耗1000把,使用我们的产品只需要300把左右,大概能节约三分之二。而进口国外设备,镀膜成本是刀具本身的2至3倍,代价高昂。”赵玉清说。
两次“创业” 两次遗憾
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赵玉清研究离子束非晶碳基超硬薄膜技术已有20余年,带领团队先后开发了6代设备,装备和工艺全部是自主研发,具备了批量生产能力。
“我的岳父岳母是第一批西迁老教授,他们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赵玉清说。因此,如何把离子束非晶碳基超硬薄膜技术这项成熟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助力提升我国航空航天、汽车发动机等领域技术水平,实现降本增效,赵玉清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
遗憾的是,由于政策支持力度、自身时间等原因,赵玉清的“转化梦”一直难以实现。特别是离子束非晶碳基超硬薄膜技术属于职务科技成果,在知识产权使用权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受到了限制。
束能碳基技术人员在实验室开展相关实验。
赵玉清介绍,早在2001年,离子束非晶碳基超硬薄膜技术第1代设备研发成功后,国外一家企业就主动找上门来,双方成立了联合实验室推动相关技术产业化发展。“由于当时的政策限制,双方在成果转化收益、合作模式等方面存在分歧,对方还提出产品不能在我国销售、使用,我最后选择了终止合作。”赵玉清说。
2014年,赵玉清带领团队完成了第4代设备研发。得知消息后,广州一家国企慕名而来,表达合作意愿。经过谈判,按照当时的技术成果转化规定,赵玉清向对方提供了生产设备,知识产权保留在学校。然而项目实际运作时,成果转化效率、市场开拓工作一直无法令双方满意。
转眼间就到了2016年,当时65岁的赵玉清该退休了。“那时候,仅离子束非晶碳基超硬薄膜技术相关的获奖证书、专利证书就打包了两大捆。明明是好东西,却无法发挥最大作用来造福社会和百姓,多少有些遗憾和不甘。”赵玉清说。
再度“出山” 终获成功
转机在2021年到来,当时陕西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由“势”向“能”加快迈进。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工作人员在梳理了学校相关成果后,把赵玉清的项目列为重点支持对象,鼓励他创业。当时,赵玉清已退休5年,每天陪陪老伴、带带孙子,生活轻松惬意,已经放下了“出山”的念头。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王文登门拜访。“赵老师,您就愿意看着研究了一辈子的成果在这里落灰?它们能发挥更大作用啊!”在赵玉清的书房,王文指着一摞摞获奖证书和专利证书说。这句话对赵玉清触动很大。看见赵玉清心动了,王文趁热打铁:“学校出台了新规定,在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改革、知识产权交割等方面会给予大力支持。”
赵玉清“出山”创业最后的“细绳子”终于解开了。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与赵玉清进行了对接,充分了解其项目特点和市场前景,帮助这位老教授的科创项目落地西咸新区,束能碳基就此成立。
束能碳基生产现场。
“束能碳基入驻后,我们在办公场地、融资、用户导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帮助。”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主任杨稣说。去年5月,束能碳基获得了秦创原薪火基金及西安乐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上千万元的股权融资,创促中心还提供了800余平方米的办公场地。
入驻秦创原后,束能碳基驶入了发展“快车道”。赵玉清朋友圈提及的首个交付订单,正是其提供给本地知名工具制造企业——西安秦越精密工具有限公司的一批价值30万元的切削刀具产品。“20余年来,我进行了3次尝试,没想到在72岁时把事干成了!”赵玉清感慨道。
除了西安秦越,束能碳基还与比亚迪、韩国信泰等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市场开拓工作进展顺利。目前,企业估值已增长至近亿元,发展速度令人瞩目。
“预计到2025年,我们将在国内建立20家以上镀膜服务中心。”赵玉清说。(记者 霍强)
赵玉清与团队成员进行技术探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