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学博物馆线上活动及线上研讨会启幕 文学博物馆如何走进百姓生活
今天,如何让文物“走”出展柜,让博物馆进入生活场景,使文物古韵焕发新生,已经成为相关政府部门、文博工作者和爱好者们所关注的话题。
(资料图片)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这天,总结当前博物馆的工作经验,发现新的文博现象,提出文博工作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不仅有利于实际的文博工作,
也有利于让文物更好地“活”起来,让博物馆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提供更加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
观察
如何挖掘自身特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
博物馆“破圈”不只靠“赋能”
在各种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博物馆广受欢迎的新形势下,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碾轧下,文学类博物馆何为?是抱残守缺还是迎头赶上,是随波逐流还是独立潮头?如何利用新手段有效地传播藏品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让技术服务于内容而不是浮于形式?作家故居和文学博物馆的优势和特性又在哪里……
面对这些问题和困境,由中国现代文学馆领衔中国文学博物馆、作家故居共同主办的国际博物馆日文学博物馆线上活动及线上研讨会于5月18日启幕。各个场馆讨论的议题聚焦于:新技术、新媒体赋能文学博物馆工作,和如何挖掘自身特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
中国现代文学馆数字赋能推动文学“破圈”传播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介绍了文学馆数字化情况和融入现代传播格局的尝试。今年,中国作协确定了六项年度重点工作,其中一项是将中国现代文学馆数字化建设作为切入点,推动数字赋能文学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今年4月份,在杭州举办的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数字阅读论坛上,我们同浙江文学馆签约成立了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促进文学馆数字化转型升级,探索数字赋能文学的全新应用。目前正在开展中国现代文学馆数字体验厅的论证筹备工作。”王军还表示,5月22日将和中国丁玲研究会签署框架协议,加快馆藏丁玲手稿数字化研究,准备在明年丁玲诞辰120周年之际推出合作研究成果。“我们希望以馆藏丁玲手稿研究为突破口,带动馆藏其他作家资料的研究。”
另据介绍,中国现代文学馆总藏品数量约89.59万件,数字化藏品数量约9.27万件。馆藏手稿约3.57万件,共涉及作家六千余位。其中已数字化手稿约2.2万件,涉及作家四千余位。此外,馆藏书信约4.78万件,其中已数字化约3.1万件,涉及寄信人六千余位。现有25位香港、台湾作家书信入藏,涉及书信藏品约0.26万件,其中馆藏数量最多的是柏杨,2242件。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冰心、丁玲、赵树理八位文学大师相关照片馆藏约0.4万件,已数字化完毕。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中国作协举办的“作家活动周”“剧作家活动日”,极大地推动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融入现代传播格局,文学馆播发的《梁晓声谈chatGPT为何写不出好诗》,视频浏览量62.2万次,登上社会热榜;借助“剧作家活动日”实施中国现代文学馆优秀剧作典藏计划,刘和平捐赠电视剧《雍正王朝》、陈涌泉捐赠《鲁镇》手稿,9家影视公司捐赠《流浪地球》《觉醒年代》《江山如此多娇》《琅琊榜》《三体》等多部优秀剧本,成为新时代戏剧与文学深情拥抱、共同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蒋胜男等4名网络作家作品入藏中国现代文学馆,表明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
“上述这些推广活动都启示我们,不断提高运用新媒体和数字信息技术的能力,探索推动文学跨界‘破圈’传播,拓展文学传播的新方法新路径,实现文学的跨界融合,融入现代传播格局,推动文学馆工作高质量发展。”王军如是说。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使文学经典变得可“亲近”
上海巴金故居是以巴金先生的寓所和文化遗存为主体所建立起来的一座名人故居,在保持传统的资料保存、学术研究、宣传教育等几大功能之外,巴金故居在 2016 年决定打造中国现当代作家赏读平台,这项工作成为它与公众有效沟通和互动的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
据巴金故居新媒体编辑忻世超介绍,“亲近经典——现当代作家作品赏读”微平台,是以巴金故居的微信公众号为主要载体,如何让青少年爱上阅读,走进经典作品,是微平台一直在探究的长期课题。
“新形势下必有新需求,巴金故居微信平台立足公众的文学素养和审美知识的培养,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培养。我们不做社会上的辅导班,也不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更不会做些无畏的说教,而是力图打造自己的特点和模式,使文学经典变得可‘亲近’。”忻世超称,对此微平台做过多次尝试,在经典原文的基础上做一次重新的“包装”,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经典。
她还以“巴金朋友圈的悄悄话”这条原创微信为例,当时为了配合巴金先生诞辰115周年主题展《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的宣传,微平台编创人员精读了巴金与四十多位朋友之间的通信,把那些作家与作家之间最朴素、最真挚、最生活化的字里行间,穿越时空转化为现在我们日常用的微信朋友圈形式进行再次编辑。所有的文字内容均是展览展出的巴金与友朋之间日常的书信往来,但呈现形式却转化为现代人们最熟悉的微信朋友圈界面,在不改变原文内容的情况下,令读者们有了跨越时空的亲切感,读起文字来也更有参与感,一经推出就深受好评,引起了众多关注。
“这样的形式虽不新奇,但却是微平台用心为传播经典作品,让他们走入更多普通读者心里的一种呈现方式。那些经典作品一直流传至今必有它们存在的意义,读者不愿意去打开这些作品也肯定存在一些原因,而巴金故居微平台就想搭建起这样一座桥梁,让越来越多的读者愿意走向经典,并从阅读经典中感悟到更多的意义,这就是我们微平台的价值所在。”忻世超坦言。
网红时代的文学馆 大多面临生存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未列入“公益一类”的文学馆,在“网红时代”大多会面临新的生存问题,审美在改变,文学热忱在衰退,关注度在发生变化……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成为考验文学馆人的新命题。
在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看来,对于观众游客来讲,无论打卡还是搞网红,都容易趋向于头部,去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博物馆参观,或者到国内最具流量与网红效应的博物馆打卡。那么地方性博物馆如何吸引客流和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呢?青岛文学馆做了这些多元化的尝试与探索:连通高校开展文献学科的建设,尝试让研究和展览实践走出去;公共教育始终走立体化的路线,将电影、读书会和少年良友俱乐部品牌化;尝试一馆多区的规划,谋求新的展馆形成拓展。
臧杰坦言,在探索的过程中也面对诸多问题——地方文学体制的方向在考验专业主义,构成合力的可能性变小;民间文学基金的形成几无可能;地方政府没有文学事业资金的支持专项。对此,在他看来,亟待建立自上而下的文学馆事业发展规划,像国家艺术基金一样,以项目化的方式,形成新的评价和支持体系,纳入大的管理和扶持当中,或许会形成一个很好的促进效果。文/本报记者张恩杰
统筹/满羿
发现
“新玩法”让生活拥抱博物馆
今天,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研发原创IP,通过打造“新玩法”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青春”起来,让博物馆“生活”起来。
正是这些“新玩法”,拓展了博物馆的生存之路,让年轻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中国优秀的文化。
新礼盒传承旧技艺
“5·18国际博物馆日”,国家图书馆文创(以下简称“国图文创”)推出新品“妙手匠心——修复互动体验套装”,通过一套文创产品让大众体验中学习除尘、补缺、溜口、折页等古籍修复步骤,旨在通过此产品引领大众读者关注古籍修复事业,使更多人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中,传承古籍修复技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图文创此次推出“妙手匠心——修复互动体验套装”,以自身IP为出发点,进行创意开发,向大众读者推介修复研学产品,旨在通过此产品引领大众读者关注古籍修复事业,使更多人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中,传承古籍修复技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北京青年报记者打开这套“修复体验礼盒”,发现其中有古旧残页及专业的修复工具,并通过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邀请古籍修复师录制专业修复教程视频,带领大众读者在修复体验中学习除尘、补缺、溜口、折页等古籍修复步骤。
国图文创遵循“研学课程+创意产品+技艺体验”的典籍特色研学矩阵,进行设计研发,从市场中搜集、抢救散落的古旧残页,力图为大众读者创造真实的修复体验。
剧本杀“杀”出新天地
最近,洛阳市文物局联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四大博物馆共同推出“博物馆奇妙夜”,在博物馆体验“实景剧本杀”,沉浸式戏剧和中国传统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博物馆的新玩法,是将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与文旅资源相结合,并加入年轻人喜爱的剧本杀形式,让参观博物馆有了更沉浸的体验。以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古墓探秘》为例。这个剧本杀的故事来源于博物馆自身IP,剧中NPC来自专业演员,体验过该项目的网友张先生告诉北青报记者:“在博物馆中的每一个时段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从前一天17点集合到转天11点活动结束,每个时段都被主办方安排好了,其间包含4小时沉浸式剧本杀体验和3场主题演艺秀。”
这样“文旅+”的博物馆项目在市场上还属于稀缺品,每场仅有50人可以参加,每人单价1688元消费也较贵,但整场活动沉浸感绝对拉满。
对于博物馆的新玩法,娱乐营销资深人士张雅点评:博物馆与“剧本杀”有着天然的契合度。一方面,博物馆有着丰富的藏品资源,能够让“剧本杀”玩家在游戏中感受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博物馆天然的场景和空间优势可以带来更多沉浸式体验。
未来博物馆能否与“剧本杀”更好地融合,这其实是一道开放式命题,博物馆拥抱新业态、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值得点赞,但如何提升观众的体验感以及剧情的精细化打磨,加入声光电的场景配合,需要多方群策群力,如何“搭好台,唱好戏”是博物馆创新运营的新命题。
“丑萌”最受年轻人喜爱
博物馆文创衍生品一直备受青年人喜爱,去年一款甘肃省博物馆研发设计的“马踏飞燕”毛绒玩偶文创产品走红网络,推出仅半个月就在线上线下全部售罄,“一马难求”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网友更是热评它为“丑萌”第一名。
如何让文创衍生品有文化价值,其实来自博物馆自身IP,“马踏飞燕”毛绒玩偶的灵感来源于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奔马。而严肃的文物如何成为爆款,火速出圈并受到年轻人的喜欢,主要是文创产品独特的创意。例如三星堆博物馆川蜀麻将摆件中的青铜小人以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比较出名的一些形象为设计元素,有四个围坐一桌打麻将的,还有蜀绣、功夫茶、变脸等形象,憨态可掬,一经推出就受到网友关注。
“一般提起博物馆,都觉得是非营利机构,不需要产业支撑。”鲲鹏金翅CEO徐鹏告诉北青报记者,“其实就博物馆来说,文化创意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可以从文物元素上激发不少创作灵感,同时也可以让文创产品拉动参观量。”以三星堆博物馆2023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数据为例,共接待9.93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795.99万元(门票521.8万+文创274.19万),较2022年人次增长219.65%,收入增长443.97%。
无论是“马踏飞燕”还是“青铜小人”,它们的出圈,都在设计上抓住年轻人的心,在文化IP的基础上,加入幽默、搞笑的设计语言,把“脑洞打开”,拉近了博物馆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满足了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真正“活”起来、“潮”起来。文/本报记者 王磊
线上
“北京博物馆云”微信小程序
每天近万张免费门票可以抢
昨日,由北京市文物局开发的“北京博物馆云”官方微信小程序,在国际博物馆日北京主会场正式上线。“北京博物馆云”小程序为用户提供“博物馆预约”“展览推荐”“藏品精选”“社教活动报名”等数字化服务。通过微信搜索小程序“北京博物馆云”即可使用。
在“首届北京博物馆活动月”期间,“北京博物馆云”小程序还特别推出博物馆“百千万”惠民专题活动,通过“百展之旅”“千物解密”“万票惠民”三大主题板块,盛邀广大市民走出家门,拥抱博物馆、探索博物馆,参与精彩纷呈的展览、社教、打卡分享互动。
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白崇介绍说,“北京博物馆云”小程序汇聚博物馆的展览信息、社教活动信息、志愿者活动、博物馆预约等功能。用户点开“小程序”,就可以了解身边有哪些博物馆、馆内有哪些珍贵的文物藏品、有哪些展览……
白崇谈到,他们将博物馆惠民月活动纳入“北京博物馆云”小程序,从5月1日开始到6月2日,每天有100多家博物馆提供近万张门票供广大观众来“抢票”,凡是抢到票的观众,可以免费、免预约参观博物馆。(记者崔毅飞)
关键词: